“中医馆增设了口腔科,还可以拍CT,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最近,到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镇卫生院中医馆就诊的患者发现,中医馆更宽敞了,面积从原来不足200平方米扩展到500余平方米;在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已能开展8大类19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重点推广和开展4项特色明显的诊疗技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医馆数量已从2015年的3000余个增加到4.2万个。近年来,中医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上了“从有到优”的发展路径,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这些年,中医馆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为群众提供哪些健康服务?记者进行了采访。
“过去,基层中医诊疗能力薄弱,看病往往要跑到大医院,路程远,还费时间精力。更好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织密中医药服务“网点”,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关键。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十四五’行动计划中,中央转移支付累计投入70余亿元支持中医馆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邢超介绍,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中医馆内涵建设提档升级,持续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便捷地享受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数据显示,当前,中医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有9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扩展。
这两年,安徽宣城市狸桥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李积强比以前忙碌了不少。“因为中医西医都能看,来找我看病的患者比以前明显多了。”他说。
两年前,西医出身的李积强参加了宣城市组织的“西学中”培训班。“第一年先学理论,授课教师都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专家。第二年,我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跟师学习一年,掌握临床知识,提升诊疗实践能力。”李积强说。
作为全科医生,李积强感觉自己能够提供的诊疗方案增加了不少。“比如对于一些慢病,我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求,选择使用西医或者中医诊疗方法,有时还可以中西医结合诊疗。”他说。
2023年至今,宣城市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已举办两届“西学中”培训班,累计有136人参训。
“‘西学中’培训其实是在增量上下功夫,通过培训增加基层中医药人才供给。”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朱琴说,宣城市同时通过师徒传承、县级医院帮扶、村医学历提升等措施,在存量上做文章,提高现有基层中医药人才诊疗水平。朱琴表示,未来,宣城市将进一步丰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举措,畅通人才晋升渠道,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不只是宣城,为让群众身边拥有更高水平的中医大夫,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陕西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约,共建国家医学中心中西医协同创新合作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安徽宣城市实施“一院一位名中医”行动,通过县级帮扶、退休中医师返聘、引进民间知名中医等措施,为基层中医馆配备名中医,把更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向基层,实现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中医药逐渐成为在基层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孔群说,为解决中医馆人才短缺问题,陕西省7年来累计投入3633万元为中医馆培训负责人140人、骨干人才1491人,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3.52万人次,通过基层“师带徒”及“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533人。
“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机制,中医馆发展更可持续了。”宣城市水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陶贡贤告诉记者,中医成长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让有经验的老中医言传身教,比一般的课堂学习效果要更好。在“师带徒”方式的长期带教下,卫生院的医生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该院中医馆被评为“安徽省级示范中医馆”,去年中医门诊人次超过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