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保健养生
教育基地
政策法规
工作通知
最新公告
继续教育
专家委员
 
您当期那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保健养生 >> 详细内容:
欲究《伤寒》,必求《脉经》
发布时间:2024-12-13 16:06:34   来源:暂不详细   作者:不详   浏览次数: 9

1800年前,张仲景(150-219年)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限于当时的书写条件,比如可能要在竹简上篆刻才能书写记录,所以只能是极其精简的文言文来表述。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张仲景时代,大家习惯用八纲辨病,所以记载上不必那么详尽传抄和解释太多。


经过连年的战争,到魏晋间医学家,时任太医令(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王叔和(201-280年)再发现的时候,伤寒论的竹简已经散落,甚至残缺不全。于是他到处搜集仲景旧论,粗略整理后,按“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发汗吐下以后”,收录到《脉经》卷七和卷八。其中,卷七收录多为现在流行的《伤寒论》条文,而卷八收录多为《金匮要略》的内容。王叔和所收录的条文有方无药,所以,他必有可提供原始方药参考的《伤寒论》。


之后又过了差不多四百年,到了隋唐时期,《伤寒论》已经非常流行了。


唐太宗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于贞观三年(629年)起,命魏征总撰了“八史”,其中《隋书经籍志·医方论》记载:“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即梁代著名目录学家阮孝绪(479~536年)在《七录》中,著录有《伤寒论》。


孙思邈(581~682年)在年轻时,是没有见到《伤寒论》的。直到将近80岁时,差不多到了唐高宗时,他才找到这本书,收录继《千金要方》之后的《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当中。这时的《伤寒论》几乎与宋本《伤寒论》相同了。


其后,唐代乾元元年(758年),《伤寒论》甚至被列入了医术入仕者的考试内容。


之后又间断了一段时间。到五代十国,《伤寒论》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险状态。但是《旧唐书·经籍志》记载有“《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又过了400多年,到了北宋时期,成书于北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北宋嘉佑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


因为有王洙献《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又将这本书的内容,结合《脉经》卷八,以及隋唐医家的一些方论,加以整理出版,取名《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家处理许多棘手的医学问题提供了极大帮助。


也就是说,到了北宋时期,《伤寒论》398条已经基本整理成型了,条文编排有了一定的论述逻辑,后世俗称白文本《伤寒论》。


《伤寒论》定本后,后世医家在研习当中,面对言简意赅的《伤寒论》条文,因为有自己的一些理解,所以有时需要注明、注释,方便后人理解和把握。遇到条文不理解的时候,就会习惯于张仲景时代之前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所以有“伤寒不解,求诸内经;内经不解,求诸易经”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开始刊行,《伤寒论》始有详注。因为成无己参考了王叔和《脉经》,并用到内经理论来分析注解《伤寒论》,相比定本《伤寒论》要好理解一些,所以慢慢的,逐渐取代了定本《伤寒论》,定本《伤寒论》直到南宋也就没有再行翻刻。


所以到这里,定本《伤寒论》,也就是北宋版《伤寒论》后来又怎么样了呢?史料记载:“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直到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即赵开美已经得到的北宋刻本《伤寒论》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这两本书中都有伤寒论内容。


然而,历史是怎么选择的呢?史料称“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意思是赵开美将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后,北宋原刻本自此丢失。


赵开美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评价有嘉的。他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最后,特别提醒了一句“遵照王叔和旧制,对《伤寒论》之编次不作任何改动”。


是没有作任何改动吗?


赵开美在《仲景全书序》中提到,他感觉《伤寒论》“字为之正,句为之离”,所以他“补其脱略,订其舛错”。意思是说,他进行了一些文字修订和补充。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因为这有点自相矛盾了,这是一个疑点。


因为赵开美对《伤寒论》是有修订的。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无疑是在北宋白文本《伤寒论》上进行的注解,所以这本书,理论上最靠近原著。所以,后世医家很多人在学《伤寒论》时,并不以赵本为参考,而是以成本做参考用书。


明清以后,《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桂林本伤寒论》陆续被发现。流传到日本的《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相对照,缺少《辨脉法》、《平脉法》,排版格式与诸《伤寒论》版本有所不同。


《桂林本伤寒论》,有人说是仲景后人传下来的,可能是最贴近仲景的原书。个人认为,本书仍是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底本,结合了后世温病学的理解,可能是清朝末年的伪书。


总之,《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著作,由于年代久远,更经辗转传抄,或遗或增或补。流传至今版本颇多,仲景之原著已是不可再复睹哉!虽然其条文存在错简,但无疑的是,《伤寒论》这本著作,经过近二千年实践,至今仍持续持续指导中医的临床和实践,充分证明了其理法方药的可靠性。


关于哪一种版本更靠近伤寒论原旨,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欲窥伤寒原貌,探知仲景著书思想,个人建议,仍得从王叔和《脉经》中去发现,重新整理,以求正本清源。


上一篇: 暂时没有了
下一篇: 秋季易生“三把火”!中医推荐一碗汤赶走“秋火”!
】 【 打 印 】 【 关 闭
   中华中医药学会       就医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会介绍】 【新闻中心】 【名医介绍】 【产品展示】 【专家委员】 【继续教育】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 2012 - 2025    中华中医药传统学会
地址:北京市石景区石景山路54号院1号楼5层508    协办单位:北京杰东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TEL:13681336814    FAX: